12月2日,记者从廊坊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依照《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我市从顶层设计、内强基础、外谋合作入手,持续深入推进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努力把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我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来我市孵化转化产业化。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国家级战略性标志性创新平台,2016年,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
继《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后,河北省科技厅印发了《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根据建设方案,我市将建设空间由原来固安高新区、永清·亦庄高新区、霸州经济开发区“三园”拓展为全市域。2022年11月28日,我市印发《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推动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从顶层设计着手,统筹成果转化空间布局。立足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围绕产业优势,对全市科技创新空间功能统筹布局,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依托燕郊国家高新区等,支持北三县大力吸引北京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等创新资源,从多环节加强与通州区的产业协同,精准布局高效承接北京高端创新资源,建设聚集最新科技成果的协同创新大平台。重点推进北三县建设科创园45个,累计引入科技型企业超1000家。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中部县(区)大力引进培育高端临空科技产业项目和成果,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临空经济区、固安高新区等进一步加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和成果引进转化力度。今年以来,固安高新区实施项目118个,当年预计投资42.48亿元。支持南部县(市)围绕入驻雄安新区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积极谋划建设一批与雄安新区配套紧密的孵化转化基地、生产基地,实现源头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与示范应用联动发展。
强化成果转化承载基础。立足完善技术要素市场,进一步壮大企业主体,夯实承接载体,打造成果孵化转化高地。实施“强基”工程,强化“培育+认定+服务”全链条工作体系,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全市科技领军企业达8家,高新技术企业1409家。建立高新区包联服务机制,持续对各高新区进行督导帮扶。截至目前,全市高新区建设项目共536个,1-10月份项目完成投资额345.69亿元。推动建设10家市级中试熟化基地,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目前已有20余项高水平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首发首试”。同时,加快建设高层次、专业化的各类孵化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全市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09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达到2100多个,成为加速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强化科技特派团入企帮扶,自2022年开展特派团组建工作以来,累计组建76个省、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团和3个产业科技特派团,助力企业改进工艺、提升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已累计开展对接活动780余次,转化科技成果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60余项。
拓宽成果转化对接渠道。立足深耕京津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加速京津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与京津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推动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批“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2024年河北省唯一组建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围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培育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31个。引导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总数达122家,今年新增合作项目90余项。与通州区科委、武清区科技局保持常态化沟通,加速科技资源共享共用。筛选86家通武廊三地平台载体纳入《“通武廊”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其中我市27家。与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等京津科技服务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培育引进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22家,技术经纪人(经理人)达到487人。今年1-10月份,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79.51亿元,同比增长106.3%。举办“京津冀先进算力创新应用场景路演对接活动暨廊坊市创新应用场景发布会”,推动京津冀三地场景供需方深度对接,发布我市创新应用场景40项,促成集中签约项目10项,达成合作意向场景28项。聚焦京津创新资源,持续开展各类覆盖领域广、供需针对性强的对接活动,推动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高效对接。今年以来,共开展对接活动498次,达成“固废再生新材料——硫铝钙系列板材”等合作意向65项。